首页

女王狗奴

时间:2025-05-25 08:16:56 作者:跨越26年的重逢:中乌医患“双向奔赴”昆明续写友谊新篇 浏览量:41068

  12月2日至3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行。

  这已经是“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举办的第十个年头。十年前,第一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彼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刚刚提出,与会嘉宾在会上以“读懂中国”为主题,热烈探讨、展望往后十年中国走向。

  十年之期,白驹过隙。今天,“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已经从擘画的蓝图转化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书写的实景图。

  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嘉宾与会。十年过去,“读懂中国”为何仍热度不减,依旧是全世界热衷讨论的话题?解读中国,又为何总能让世界“常读常新”?

  十年间,世界从寻找“中国机遇”到寻求“中国方案”。就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举办前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会议举办地广州接连举办了两场备受世界关注的活动:一是在全球需求疲软之势下,举办第134届广交会,参展人数创新高,出口成交再增长;二是举办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超过120家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境外企业达成投资贸易项目总金额超2.24万亿元。

  两场盛会数据“逆势上涨”,足以证明环球并非“同此凉热”,同时也在互相印证这样一个事实: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外部环境,中国依然机遇无限。

  全球企业家、投资者敏锐感知、用脚投票选择中国。政治家、学者们则通过观察趋势与方向,迫切地需要拨云见日、寻找中国稳中求进、逆势增长的发展真谛。

  世界之问,中国躬身时代,以实践作答。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以变应变:这十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升到18%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明两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将接近1/3;还取得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一个十年在哪里?向何处?过去中国带给世界的机遇已然提供了最好的路径参考。今天,认真聆听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之下的“中国方案”,世界各国更愿意在读懂中国的同时,透过中国、借助中国“读懂世界”。

  从到中国寻找机遇,如今到中国寻找发展良方,这或许是与会者们“不远万里虚前席”的重要原因。

  十年间,世界从“走近中国”到“需要中国”。就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举行期间,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在广州南沙举行。两场高规格国际会议不约而同选择同一举办地的背后,折射出的都是世界走近中国的渴望。

  这种走近,早已超越了对中国浅尝辄止的了解。仅从今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主题可见一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这其中,不仅仅饱含着世界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下,中国新作为的新期待。更有着在风高浪急里,世界各国希望与中国相向而行乃至同舟共济的现实需求。

  这十年,中国发展成就与世界共享有目共睹: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帮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这样的成果规模、发展速度,在全球人类近代历史上是前所未见的,影响巨大,惠及全世界。”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巴中学会会长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关注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惠及全球人民,且追求各方共赢。十年间,中国在与世界相向而行、互惠共享中,获得了世界各国的“价值认可”。无论会场内外,对中国的需要,恰恰是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言论的高度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更加凸显。

  十年间,世界从“理解中国”到“读懂中国”。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而“相知”正是最难。

  美国政治家塞缪尔·亨廷顿曾用“文明冲突论”来描述冷战后不同的文明之间的冲突难以调和。这与中国“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观念相去甚远。

  “中国和国际上的有识之士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严重存在着‘读懂赤字’,是不利于相互之间的战略互信的。”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郑必坚更是在本届大会的主旨演讲上表达了自己的忧思。

  因此,“读懂中国”不妨从“理解中国”开始。“理解中国”则不妨从眼前的粤港澳大湾区开始:过去四年多时间,粤港澳大湾区正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打破“小院高墙”,主动与全球经济接轨,因而制度创新之力迸发,也吸引着全球创业者纷至沓来。也成为中国现代化在岭南大地的生动注脚。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今天,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致贺信中指出。

  从广东,到大湾区,再到中国。一场场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实践正在我们面前发生,正在鲜明地向人们阐释、宣示中国的理念——独善其身并非中国的选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中美关系是有巨大潜力的,81%的普通美国受访者对中国人的感情是喜欢或者是中立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名誉主席、亚洲协会全球主席约翰·桑顿在会上向我们表达了新时代加强中美关系的良好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惠及世界的,中国在不断为推动全球经济繁荣发展创造机会。”清华大学客座教授马丁·雅克高度期待“中国式现代化”今后将为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理解中国,从而读懂中国。

  时代是思想之母。走出会场,从结束不久的第134届广交会,到正在举行的2023从都国际论坛,“走读中国”正愈发成为全球人士深度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读懂中国”的澎湃趋势。今天,时代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读懂中国”关乎世界的当下,更关乎世界的未来,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无论是坐而论道,还是起而行之。无论躬身参与者,还是见证者,都在成为“读懂中国”的践行者,奔赴着下一个“十年之约”。(总台记者 郭翔宇 林丽丽)

【编辑:朱延静】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教材第一章科学阐释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一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科学阐释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使读者明确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念”科学阐释了“十二个必须”、“四个共同”“四个与共”“四对关系”。这些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理念。不仅本科生需要了解,教学和科研人员及民族地区干部也必须熟悉。第三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渊源”系统论述了三个理论渊源,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二是中华大一统历史传统,三是“两个结合”。第四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

(聚焦博鳌)周小川:亚洲迈向电力零碳需要更明确的激励约束机制

例如,在贵州黔西南州,2000年6月出生的丁雕已任晴隆县光照镇副镇长。在江西吉安市,“准00后”选调生黄左梦琪已经出任吉安县永阳镇副镇长。

何威:我们团队的研究表明,最近十多年来的国产游戏中,有接近一半都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在热门国产游戏中,这个比例更是高得多。《悟空》在融入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成为一个亮眼案例。

内蒙古20对新人集体体验鄂温克“森林童话”婚礼

与男单相比,国羽女单进步不大。有实力进入四强的仍然只有陈雨菲。陈雨菲此次在半决赛中输给日本选手山口茜也属正常,目前世界排名前四的安洗莹、陈雨菲、山口茜和戴资颖几乎垄断了所有高级别比赛的四强,韩国的安洗莹夺冠率最高,另三名选手之间互有胜负。

美丽北京建设明确时间表

上海4月21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21日获悉,海峡两岸多位学者在此间举行的“2024台海观察论坛”上高度关注美国选举对台海局势带来的可能风险,要求美国政府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把不支持“台独”落到实处,管控民进党当局的“台独”冒险。两岸学者呼吁民进党当局顺应民意,真正体认两岸都是中国人、两岸一家人、同是中华民族、共有中华文化。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